NEW LOGO-3
什麼是品味?

說到「品味」,大家都會覺得這應該是種與身俱來的特質,或者是說似乎這專屬於一些紳士淑女且標記著高級的形象。但作者認為「品味」並不是與生俱來,品味應該是知識的累積與具像,是可以被培養的。 

『什麼是品味?品味,是使無法量化的現象,表現出最佳樣貌的能力。』 

品味為何與知識有關?為什麼我們需要品味?

同樣的一個動作,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一年四季都端出一模一樣的冷水,但有品味的人則會依據季節或溫度,端出溫開水、冰水、檸檬水、薄荷水、氣泡水等不同的選項。雖然都是「端出一杯水」,可是後者卻會讓人更有被重視的感受。

所以如果重新再定義一次什麼是「品味」的話,我想總結可說品味是將使用者體驗擺在第一位、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洞察、是「洞察力」與「精準度」的總和

當你看得東西越多、體驗的生活越豐富,那麼自然而然也會更容易創作出有品味的東西,或者該說「不平凡」的東西。

平凡也就是普通,而品味則是使你的作品(產品)不平凡的魔法。這個概念在書中不斷被反覆提及,想要成為順利輸出有品味事物的人,你得先比任何人都清楚什麼是普通。

但你可能會問,為何我需要成為一位有品味的人?品味聽起來似乎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我就只是想喝一杯水,我不在意用什麼杯子、也不在意什麼溫度,這樣子不行嗎?

事實上我們現在正面臨一個技術能力通貨膨脹的年代。因為網路的關係,許多專業都可以被輕鬆入門,而大部分的產業則進入一個發展上的瓶頸,大家提供的服務與產品看起來都差不多,要選擇誰?找便宜的吧!

然而前面我們提到「品味是讓事物呈現最佳樣貌的能力」。同樣是做簡報或作文書處理的工作,有些人只是交差了事,有品味的人則會注意到「簡報是否配合企業識別?」、「裝訂的方向是否適合主管或客戶翻閱?」等細節。當你跟著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可能只是 To do the right thing;要想做的比大家好,你得 To do the thing right

生活也是這樣,你當然可以說一般的水就能滿足自己渴的慾望,但如果在大熱天時可以喝到薄荷或檸檬水,是不是能讓你感到更加舒服呢?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品味不一定代表昂貴。最頂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而品味則是去了解如何挑選「適合」。

WhatsApp Image 2022-01-13 at 21.53.24

舉個例子,剛過的公司聖誕派對,公司限額HKD100 - HKD200買一份禮物給指定的同事,不能和其他人相同,我這次選了IKEA的燈飾,如果只包在盒子,真平平無奇,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我拆了出來放在玻璃瓶,感覺可不同了,還有同事質疑禮物價值,那我已經成功了,就是它看上去的價值比實際上高了。

品味,也增加了個人價值。

從小到大我們受過無數的教育,無論是學校教的或是從其他管道學習,但為什麼大家都累積了這麼多知識,卻沒有品味呢?

我想關鍵在於兩個部分,

第一個是我們累積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識,而只是把東西塞到腦子裡而已;

第二個則是不夠有目的性的累積知識

我們上課、閱讀、體驗,透過很多種方法來把東西丟進我們的腦子裡,但其實這只是緩解了我們「對於知識的渴望」,並非真的讓我們有累積知識。要改善這樣的情況,最好的作法就是在輸入知識的同時,也要進行輸出。

輸出知識指的並不一定是要分享給大家看(當然這是很好的方法),而是指實作也好、試著把學到的說出來也可以,重點在於你得把別人給你的東西,消化之後變成你自己可以運用的東西,那麼這個內容才會真正變成你累積的知識。

你是不是有過一種經驗,上完一堂課之後,當朋友問你:「這堂課在上什麼?」你卻說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只能很雜亂的講出老師今天舉了什麼重點。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平時都不善於組織消化自己接收的知識,而有時適當的練習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說出來或實際應用在某個專案上,將能快速的讓你更有「我學會了!」的感受。

第二個部分則是不夠有目的性的累積知識,雖然廣泛的接觸不同事物確實能擴展我們的眼界,但事實上我們得認清說我們畢竟不是全能的人物,在短期內我們的學習力是有限的。

所以當我們希望學習某一種專業或某一方面的知識時,其實我們得靠不斷的練習、反覆的練習類似的事情,藉此來深化我們的知識,而不是僅僅沾了一點水,就急忙想換一個點。

舉例來說,關於「美感」這件事,很多人覺得它跟品味一樣是與生俱來,但其實這一樣可以靠刻意的練習來培養。

喜歡可以訂閱哦!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網站的新文章,使用電子郵件接收新通知。

一起加入其他 3 位訂閱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