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意思就是說,如果要求你胳膊下面夾著泰山,跳到北海的另一邊去,你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如果讓你為老人去折一根樹枝來做拐杖,你說『我做不到』,這不是做不到,是不想做罷了。
孟子以「跨山越海」為例,說明人力之於「不能」之事,實是渺小得令人無奈。誠然,標榜事件的絕對性實有助了解「不能」之事,並能說明「心念」之於「不為」的主宰性。但從另一角度言,當人面對那無法逾越的高牆,易將「不能」普遍化,並生「有心無力」之感,遇事則搬出這至高無上的擋箭牌,卸去萬斤重擔。長此以往,不獨弱化了人的可能性,更會消磨迎難而上的勇氣。因此,「不為」與「不能」理應放於人力可及之處言,否則便是無根之談。
此外,俗語有云:「盡人事,聽天命」,人事既盡,則毋庸計較成敗。若人能抱持「釣勝於魚」的心態,擺脫「結果」和「能力」的束縛,心胸便能變得更寬廣,由衷地欣賞那「無用之用」的光芒。其實,「不能」與「不為」實為一體兩面,都只時劃地自限、追求結果的心念作祟而已,此正是孟言的欲盡之處。
同學們,是做不到,還是不去做? 好好品一下。